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「天跌落嚟:曹穎褀作品展」
展覽日期:2021年5月4日至5月30日
場地:艺鵠藝術空間(灣仔軒尼詩道365-367號富德樓6樓)
我們住在同一棟工廈,蓋著同一張彩色被子。
老舊大廈從地上消失,然後又長出了另一棟新大樓;有些飯堂轉了個名字,原本的伙計走了,換了件新制服又在另一茶記出現。有些人暫時離開了這街道,但我們還能在另一街口重遇。生活的困頓接踵而至,天跌落嚟,見招拆招,繼續用我們的方式努力生活著,等待有天重逢。累人的事來了,就蓋上被子,一起尋找安慰與休息,醒來再面對。
「天跌落嚟:曹穎褀作品展」展出作品以繪畫和版畫媒介為主,內容描繪藝術家身邊熟悉的人和環境。藝術家嘗試以繪畫去親近身邊默默工作與生活的人,懷著敬意去編寫大家的故事。
展覽日期:2021年5月4日至5月30日
場地:艺鵠藝術空間(灣仔軒尼詩道365-367號富德樓6樓)
我們住在同一棟工廈,蓋著同一張彩色被子。
老舊大廈從地上消失,然後又長出了另一棟新大樓;有些飯堂轉了個名字,原本的伙計走了,換了件新制服又在另一茶記出現。有些人暫時離開了這街道,但我們還能在另一街口重遇。生活的困頓接踵而至,天跌落嚟,見招拆招,繼續用我們的方式努力生活著,等待有天重逢。累人的事來了,就蓋上被子,一起尋找安慰與休息,醒來再面對。
「天跌落嚟:曹穎褀作品展」展出作品以繪畫和版畫媒介為主,內容描繪藝術家身邊熟悉的人和環境。藝術家嘗試以繪畫去親近身邊默默工作與生活的人,懷著敬意去編寫大家的故事。
曹穎褀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,主修藝術,其創作以油畫及版畫為主。大多數作品描繪在她身邊工作和生活的人們,觀察大家面對生活時的一呼一吸,並從中摸索出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。她希望能夠與自己關心的群體分享繪畫的力量,然後與大家一起面對生活。
曾參與的主要展覽與計畫包括:油街實現「火花!數日子」(2018,共同創作單位)、孫中山紀念館「邂逅!老房子」的「石家豪 X 孫中山紀念館」(2016,創作團隊) ,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「嘈嘈切切」(2015,個人展覽)。
個人博客:kingswinnote.blogspot.com
【版畫經濟學,兼談以藝養志】︎
文:梁寶山╱時刻導賞員藝評人
文:梁寶山╱時刻導賞員藝評人
近期有兩個展覽,都用廣東俗語概括當下香港的生活態度。前陣子的「鑊鑊新鮮鑊鑊甘」(WMA art space,2021),既抒發了運動後的失落,也展示瘟疫下的新常態。這次曹穎祺的個展,取俗語「天跌落嚟」為題。後國安法時代,不受恐懼支配,由它天塌下來,在不正常中過正常生活,是為反抗。
左:
《清拆風景》
凸版:膠版
30 x 40cm
2018
右:
《圍爐》
凸版:膠版
24.7 x 30cm
2019
曹穎祺2011年自香港中文大學畢業。沒有隨「藝術大爆炸」走進衣香鬢影的藝術市場,反而以兼職養活自己,換取創作自由,與弱勢者同行。2014年,香港發生虐待家務移工事件,轟動國際。雖然是受害者,但曹穎祺刀筆之下的Ewriana容貌娟好,充滿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她以藝術關懷不同族群,不單是把他者當為題材。
曹穎祺與黃韻詩、湯映彤、區華欣、戴曉晴和黃康怡等多位畫者,組成了既鬆散又柔韌的「點印社」(Printhow,也是取其廣東話神髓「點樣印版畫」的意思),與姐妹分享技術知識,運用大眾化的物料為弱勢者「充權」。(註一)部份點印社成員,曾參與過反高鐵和佔領中環,(註二)不止於議民主和「大政治」的草根運動,不單批判資本主義,進行另類經濟實驗,更反思藝術家在運動裡的角色,至加以打破其光環。點印社的「作品」,常以集體生產形式創作,手法不拘一格,避免讓「風格」累積成為藝術家的文化資本。
版畫在運動中的作用,曹穎褀自言有點像「文宣」。作為傳播訊息的媒介,雖然版畫有著可以複製的特性,但作為手藝的製作速度,顯然不合時宜。那麼,為甚麼還要繼續做版畫呢?這些年來曹穎祺其實一直都沒有自己的版畫機,即使像今次展出較大一點的作品《晚夜榮昌》(木刻凸版,102 x 72cm,2021),也是以馬連手印。所付出的體力勞動,與今日概念先行的當代藝術創作方式大相徑庭。這樣「攞苦嚟辛」,一方面在「還原」藝術的手藝特質,也在透過自己的身體力行,與勞動者同行,突顯勞動與藝術的同質性。同時,這也以其複數的特性,挑戰藝術作品「獨一無二」的既有想法,搗亂勞動被貶值,而藝術卻被捧上神枱的經濟邏輯。
![]()
《晚夜昌榮》
凸版:木刻
102 x 72cm
2021
今日大行其道的各種DIY,由皮藝、木工、玻璃到陶瓷,看似是藝文青和小資產的潮流玩意。然而,如果能夠認真起來,反思箇中的經濟運作,藉此締造出另類經濟循環,也未嘗不是在新常態之中,以藝養志和相濡以沫的好方法。
註一:如果用今日大學裡的新自由主義字眼,即是「知識轉移」(knowledge transfer)之意。
註二:這裡指的不是2014年雨傘運動「愛與和平佔領中環」,而是2011年底,一群市民為了反抗資本主義,並響應紐約華爾街的佔領運動,在香港滙豐銀行地面公共空間駐紥長達八個月,直至遭執達吏清場。


左:
《清拆風景》
凸版:膠版
30 x 40cm
2018
右:
《圍爐》
凸版:膠版
24.7 x 30cm
2019
曹穎祺2011年自香港中文大學畢業。沒有隨「藝術大爆炸」走進衣香鬢影的藝術市場,反而以兼職養活自己,換取創作自由,與弱勢者同行。2014年,香港發生虐待家務移工事件,轟動國際。雖然是受害者,但曹穎祺刀筆之下的Ewriana容貌娟好,充滿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她以藝術關懷不同族群,不單是把他者當為題材。
曹穎祺與黃韻詩、湯映彤、區華欣、戴曉晴和黃康怡等多位畫者,組成了既鬆散又柔韌的「點印社」(Printhow,也是取其廣東話神髓「點樣印版畫」的意思),與姐妹分享技術知識,運用大眾化的物料為弱勢者「充權」。(註一)部份點印社成員,曾參與過反高鐵和佔領中環,(註二)不止於議民主和「大政治」的草根運動,不單批判資本主義,進行另類經濟實驗,更反思藝術家在運動裡的角色,至加以打破其光環。點印社的「作品」,常以集體生產形式創作,手法不拘一格,避免讓「風格」累積成為藝術家的文化資本。
版畫在運動中的作用,曹穎褀自言有點像「文宣」。作為傳播訊息的媒介,雖然版畫有著可以複製的特性,但作為手藝的製作速度,顯然不合時宜。那麼,為甚麼還要繼續做版畫呢?這些年來曹穎祺其實一直都沒有自己的版畫機,即使像今次展出較大一點的作品《晚夜榮昌》(木刻凸版,102 x 72cm,2021),也是以馬連手印。所付出的體力勞動,與今日概念先行的當代藝術創作方式大相徑庭。這樣「攞苦嚟辛」,一方面在「還原」藝術的手藝特質,也在透過自己的身體力行,與勞動者同行,突顯勞動與藝術的同質性。同時,這也以其複數的特性,挑戰藝術作品「獨一無二」的既有想法,搗亂勞動被貶值,而藝術卻被捧上神枱的經濟邏輯。

《晚夜昌榮》
凸版:木刻
102 x 72cm
2021
今日大行其道的各種DIY,由皮藝、木工、玻璃到陶瓷,看似是藝文青和小資產的潮流玩意。然而,如果能夠認真起來,反思箇中的經濟運作,藉此締造出另類經濟循環,也未嘗不是在新常態之中,以藝養志和相濡以沫的好方法。
註一:如果用今日大學裡的新自由主義字眼,即是「知識轉移」(knowledge transfer)之意。
註二:這裡指的不是2014年雨傘運動「愛與和平佔領中環」,而是2011年底,一群市民為了反抗資本主義,並響應紐約華爾街的佔領運動,在香港滙豐銀行地面公共空間駐紥長達八個月,直至遭執達吏清場。